“黄浦”从一条普通的河流,到被冠之以“大黄浦”“黄浦江”,一条河流的壮大,同时印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。其实即使是上海人,也很少有人知道,“黄浦”和长江、黄河一样,在它的初始阶段是并不宽大的河流,水量也不大,而且在宋代才有其名,与吴淞江也就是苏州河比,历史很短,它们曾是两条各行其道的河。
宋元以来,太湖流域东南一带水系发生变化,吴淞江淤塞严重,黄浦水量却日增,水道渐阔。到了明代,因挤占了吴淞江河道,已有“大黄浦”之称。时为“夺淞”的格局,与明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在上海一带治水有关。弘治《上海志》记载了这一事件:吴淞江旁有范家浜,疏浚之。“通海引流,直接黄浦”。经此开浚,实现了江浦合流,吴淞江从此江入黄浦。江浦合流的另一个结果,就是远洋巨艘从此可以直抵上海城下,为上海港日后崛起创造了先决条件。
走在由北向南延展的大平台上,这是一条观光、旅游、餐饮、憩息的宽阔步行道。蜿蜒小径中,花草树木鲜妍盎然,抬头即是有“浦江之云”之称的玻璃顶棚,通过电梯、自动扶梯、坡道可直达地下购物娱乐。走上水岸,江风习习,不复当年每天几万人的客流和货运云集的景象。十六铺码头在上海近现代城市进程中扮演了至关枢纽的角色,相当长一段时间内,成为人流、信息流、物流和资金流交换的唯一节点,奠定了上海的航运中心地位,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小渔村走向繁华大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