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八月十五为何称“中秋节”,而且还要吃月饼、送月饼,这有什么说法呢?
据史籍的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,按照我国的历法,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,因此古人称“仲秋”,也称“中秋”,但不是节。
到魏晋时期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红”的记载,确切地说,直到唐朝,农历八月十五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“中秋节”。因为在《唐书·太宗记》已有了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的记载。
农历八月十五之所以成为节日,这和我国早期人们对于月亮的崇拜是分不开的。由于古人不能正确认识大自然,古时候一年四季都有着一些祭祀活动,春有春祭,夏有夏祭,秋有秋祭,冬有冬祭,其目的就是为了求得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古人认为,秋季喜获丰收,全靠“月神”的佑护,于是便在秋高气爽之时,祭祀“月神”,秋祭的祭月活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节气。但秋分节气并非都是月圆之夜,人们发现农历每月的十五是月圆之际,后来,秋分的祭月活动便定在了农历的八月十五。
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,所以八月称中秋,十五又是月圆之时,也是八月的中间,所以,八月十五称“八月节”,也称“祭月节”、“中秋节”。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,当然都有着一些习俗和讲究,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、送月饼就是节日的习俗之一,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、送月饼呢?
“月饼”在最早也没有这一说,据史料记载,在商、周时期,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圆饼,人们称“太师饼”,相信大家都看过神话剧《封神榜》,闻仲就是商朝的太师,为国为民,但苦于纣王昏庸无道,后来,闻太师也进入了”封神榜”,这种“太师饼”也就是祭祀的供品,当然,也成了祭祀“月神”的供品,不过,我国早期就有着把祭祀过的供品拿来吃的习惯。
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,引进芝麻、胡桃,为这种“太师饼”增加了辅料,于是便出现了以芝麻、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,当时的人们也称这种好吃的饼为“胡饼”。之所以称为“月饼”,据说和唐朝的一个大美人有关。
相传在唐朝的时候,有一年八月十五晚间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月,侍女们送上的夜宵就是这种“胡饼”。
杨贵妃觉得这饼好吃是好吃,就是名字不好听,于是,唐玄宗有意讨好美人,就说这饼很像是天上的圆月,干脆就叫它“月饼”好了。后来,从皇宫流传到了民间,人们也就把这种圆饼通称为月饼。
送月饼这里也有一个故事,据说,送月饼的习俗和明朝皇帝朱元璋起义有关。相传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联合起义,为了反抗元朝的暴政,把联合义军同时起义时间的字条夹在月饼中间,以互赠月饼的办法传递消息,最后取得了胜利,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。后来,人们不但吃月饼,同时也有了送月饼的的习俗,而且月饼也成了馈赠亲朋好友的月令食品。
不管怎么说,月饼象征着团圆,中秋时节,人们都会带一些月饼与家人朋友共享,这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当然关于中秋节还有着很多的神话传说流传,比如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无盐入宫等等,希望大家在中秋节一面分享月饼、一面赏月的同时,和孩子们讲讲这些故事,以便让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灿烂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。最后祝愿大家,心想事成,合家团圆,中秋快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