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来说说“帔”字的读音吧。好多人一瞅见这个字,可能立马就念成“pī”了,可实际上呢,它正确的读音是“pèi”,跟“佩”字一个音。
在古代的时候,它指的是披在肩背上的衣服。这种衣服在古代可流行啦,尤其是女的,经常用它来给自己增添魅力和气质。一提到“帔”,就不能不说到一个成语——“凤冠霞帔”。
这个成语把古代有钱人家女子出嫁时的打扮形容得特别形象。
凤冠,就是古代皇后妃子戴的那种装饰着彩色凤凰的帽子;霞帔呢,就是披在肩上的装饰,颜色鲜艳得跟彩霞似的。
整个成语光从字面上看,就给人一种特别华丽、特别尊贵的感觉,实际上也真是这么回事。在古代,能穿着凤冠霞帔出嫁的女子,那肯定是特别荣耀、特别幸福的。
除了是女子出嫁时的礼服,“帔”在古代还有好些别的用处。有学者觉得,“帔”是唐朝的时候从西亚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,然后跟当时的服装一结合就有了。
那时候的“帔”就像一条长长的围巾,经常用轻薄透明的纱、罗做成,要么披在肩上,要么绕在胳膊上。因为颜色好看得跟彩霞似的,所以又叫“霞帔”。在唐代,女的化妆和穿衣服都特别讲究。“帔”作为当时女性服装的重要一部分,不光让女的更漂亮了,还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看法。
从唐朝壁画里那些穿着红衣绿帔和绿裙红帔的侍女形象,咱们就能知道个大概。这些侍女就算过了几千年,形象还是那么生动,就好像穿越了时间,给咱们展示唐代女的风采呢。
另外,“帔”在道教里也有特别的地位。在道教里,“帔”是代表神仙在天上飞的一种功能性的服饰符号。
道教对神仙穿的“帔”的描述,经常提到云、霞、光这些东西,来表现神仙在天上飞的那种美的感觉。所以,“帔”在道教里不光是一种衣服,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象征。
说到这儿,你可能就琢磨了,既然“帔”在古代这么流行、这么重要,那在现代社会里,还能找着它的影子不?答案是能。虽说现代社会里,“帔”不是主流的衣服了,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和表演里,咱们还是能瞧见它。
比如说,在京剧这类传统戏曲里,演员们经常穿着颜色鲜艳、图案好看的“帔”,来表现角色的身份和性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