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坡羹有二品:一是肉(或鱼)羹,一是菜羹。如果苏轼举行家宴,客人都是知交,气氛融洽,苏轼高兴,会自己下厨做肉(或鱼)羹、菜羹以饷客。客人称赞苏轼做的羹,“此羹超然有高韵,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”。
肉羹自古就有。苏轼的制作工艺或有革新,因而味道好。而菜羹倒确乎是苏轼所独创,观其制作,实乃今日仍盛行于北方的小豆腐之滥觞,可谓“民到于今受其赐”(白居易《道州民-美臣遇明主也》)。
东坡羹
所谓“东坡羹”,应是指莱羹。乌台诗案后,苏轼以罪人之身,编管黄州,薪俸停发,一家十数日,生活陷于绝境。苏轼的应急措施是将现有的钱,规定每月用度为四千五百,分为三十串,悬在屋梁上,每天早晨用叉挑取一串,只准节余,不得超支。余下的钱以竹筒贮之。用以招待客人。
苏轼严格地有计划地安排生活,先计算好再吃,决不吃了再算,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。但是苏轼能顺利地度过难关,实在应归功于自己创作的菜羹。
苏轼名气大,人缘好,邻居们见他一家人生活困难,便都伸出了援助之手,这家送来一捆蔓菁,那家又送来芦菔,孩子们也出去挖一点荠菜。可是这些蔬菜都带点苦味,有的还辛辣异常,要拿来充饥,当饭吃,还须想办法加以炮制。
苏轼先生琢磨了一番,试着将它们切碎,用水淘洗,去汁,苦味辣味都没了,放到锅里
煮熟,加一点米粉或豆粉,吃起来不仅香甜可口,而且“有自然压味”。
苏轼对于这个发明非常常满意,认为这是一个救穷渡荒的好方法。他写了一篇《赋》,又写了一篇《颂》 ,既表达了他当时的文化知识渊博,又详细介绍菜羹制作方法。
菜汤里加上米粉或豆粉,会形成泡沫溢出锅外,苏轼便在锅内覆一瓷碗,锅沿涂油少许,“羹每沸涌,遇油辄否”(苏轼《东坡羹颂并引》),跑锅现象被克服了。这办法至今仍为农妇所使用,可谓功在千秋。
东坡菜羹
苏轼将制怍菜羹的技术,写成文字,传授给应纯道人,希望他在游方的时候,随时随地加以介绍推广,让那些处于饥饿线上的穷人,能不饭而饱,渡过难关。他开宗明义地说: “东坡羹,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。不用鱼肉五味,有自然之甘,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,皆揉洗数过,去辛苦汁。用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盌碗在菜汤中,入生米为糁。”
道人不负所托,到处加以宣传,东坡羹很快在全国普及了。苏轼的随遇而安,表现在处穷时,吃着大豆喝着水水,当饭吃,“求自然之味”,安分守拙。富贵来了,则挟妓邀游,春风得意,“邈巷神仙”,极人间之乐。同是蔓菁,穷困时则以之煮菜羹,安富时则以之脍肥鱼。
苏轼有一段话最能表现他的处世态度。他说:“人生耐贫贱易,耐富贵难;安勤苦易,安闲散难;忍疼易,忍痒难;能耐富贵,安闲散,忍痒者,必有道之士也”(苏轼《东坡志林》)。
苏轼在徐州任上写的《春菜》诗,展现出他富贵时的生活面貌:“蔓菁宿根已生叶,韭芽戴土拳如蕨。烂蒸香荠白肥鱼,碎点青蒿凉饼滑。宿酒视消春睡起,细履幽畦掇芳辣。茵陈甘菊不负渠,绘缕堆盘纤手抹......”(苏轼《春菜》)。
安享富贵的时侯,苏轼忽而想起家来,“明年投劾径须归,莫待齿摇并脱发”(苏轼《春菜》)。这愿望在苏轼的诗文中屡见,然而他毕竟是名利场中人,终生恋栈,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官位,直待老死。
苏轼被贬海南
晚年,苏轼被贬海南,行动失去自由,慕陶渊明之为人,大和陶诗,虽“日啖蔼芋”,食菜羹,而心境安然;依旧呼朋引侣,寻幽探胜,流连山水,自得其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