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王维的作品有哪些古诗(“诗佛”王维经典诗词15首)

  • 100人浏览   2024-09-20 08:09:11
  • 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唐朝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著名诗人、画家,字摩诘,号摩诘居士。开元十九年(731年),王维状元及第。历官右拾遗、监察御史、河西节度使判官。唐玄宗天宝年间,王维拜吏部郎中、给事中。安禄山攻陷长安时,王维被迫受伪职。长安收复后,被责授太子中允。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,故世称“王右丞”。
    王维参禅悟理,学庄信道,精通诗、书、画、音乐等,以诗名盛于开元、天宝间,尤长五言,多咏山水田园,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书画特臻其妙,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存诗400余首,代表诗作有《相思》、《山居秋暝》等。著作有《王右丞集》、《画学秘诀》。

    《酬张少府》

    唐·王维

    晚年唯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
    自顾无长策,空知返旧林。
    松风吹解带,山月照弹琴。
    君问穷通理,渔歌入浦深。

   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(741),是王维写给张少府的作品。从题目冠以“酬”字看,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,王维再写此诗为酬。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。

   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。诗中描绘了诗人晚年闲适的隐居生活,以及他与友人张少府的交往。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事淡泊、超脱的情怀,以及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享受。

    《辋川别业》

    唐/王维

    不到东山向一年,归来才及种春田。
    雨中草色绿堪染,水上桃花红欲然。
    优娄比丘经论学,伛偻丈人乡里贤。
    披衣倒屣且相见,相欢语笑衡门前。

    《辋川别业》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,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。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,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,足可染物;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,十分迷人。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,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,一听说作者回来了,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,开怀畅谈柴门之前。这与陶渊明的“相思则披衣,言笑无厌时”一样,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,与“人情翻覆似波澜”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,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。

    此诗前四句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。春播的季节,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。春草是怎样的,桃花是怎样的,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。所以,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,是不大容易的。但王维自有见地,他使用了“堪染”来突出一个“绿”字,用“欲然”来突出一个“红”字,这就是画家的眼光、画家的用色法。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——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;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。于是盎然的春意,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。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,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。将静态景物,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,使本已很美的绿草、红花,被形容得更加碧绿,更加红艳。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,反映了诗人“相欢语笑”的喜悦心情,意境优美,清新明快。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,与“桃花复含宿雨,柳绿更带朝烟”(王维《田园乐七首》)

    春中田园作

    唐代 王维

    屋上春鸠鸣,村边杏花白。
    持斧伐远扬,荷锄觇泉脉。
    归燕识故巢,旧人看新历。
    临觞忽不御,惆怅远行客。


    屋上有一只喜鸠在鸣叫,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。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,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。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,好像认识它的旧巢。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。举杯欲饮,又停了下来,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,不由惆怅惋惜。

    送别

    王维

    下马饮君酒,问君何所之。
    君言不得意,归卧南山陲。
    但去莫复问,白云无尽时。


    诗佛这首送别没有忧伤,只有看透生活本质之后的坦然,好像是为友人送别,也好像是为自己送别。经历过繁华,经历过战乱,才明白那山间的一溪云,才是归处。既然人生不得意,为何不向山水间找寻答案呢,饮完酒,便骑着白马向山间走去,谁也不必问归路,且看那飘荡着的白云吧。
    平淡从容的送别,没有歇斯底里的不舍,也没有语重心长的嘱托,更没有男人间壮志豪情的鼓励,只有平淡的几句话,却蕴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,这就是高人啊。

    《相思》

    唐·王维

    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
    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
   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,是眷怀友人之作。起句因物起兴,语虽单纯,却富于想象。接着以设问寄语,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。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,表面似乎嘱人相思,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。最后一语双关,既切中题意,又关合情思,妙笔生花,婉曲动人。全诗情调健美高雅,怀思饱满奔放,语言朴素无华,韵律和谐柔美。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。

    《画》

    唐· 王维

    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
    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

   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,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,在近处听流水,应当听到水声,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。在春天盛开的花,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。而画上的花,不管在什么季节,它都盛开着。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,它就会受惊飞走。但画上的鸟,即使你走近了,它也不会惊飞。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,其实正是暗中设谜,写出了画的特点。

    《五绝·鸟鸣涧》

    唐·王维

    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

    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

   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,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,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,而是指天下安定,朝野富足,臣民普遍之悠闲。此等之闲,观数千年国史,唯看唐宋。

    田园乐七首·其四
    唐·王维

    萋萋春草秋绿,落落长松夏寒。

    牛羊自归村巷,童稚不识衣冠。

    茂盛的春草,在秋天还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。高大挺直的松树,夏季的树荫凉爽。
    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,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。孩子们天真烂漫,不认识达官显贵。
    绿:全诗校:“一作碧。”
    落落:松高貌。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藉萋萋之纤草,荫落落之长松。”

    《终南别业》
    唐·王维

    中岁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
    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
    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
    偶然值林叟,谈笑无还期。

    在王维众多的诗词中,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首《终南别业》。
    写下这首诗时,王维其实已经在南山边陲隐居多年。
    回想他这一生,坎坷与无常交织,悲伤与苦难参半。
    少年志得意满,高中状元;中年意外被贬,途中丧妻丧子。
    人生四大悲事,他已经占了三个。
    换做旁人,在被命运一次次被逼到绝境时,或许已经自暴自弃,但王维却始终如一的淡然。
    在终南山时,他独自一个人在山中缘溪而行。
    不知不觉中,已到了溪水尽头,无路可走,该怎么办呢?
    那就索性席地而坐,抬起头看看天上的云来云往。

    鹿柴
    [唐]王维

    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

    返影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。


    这是一首写景诗。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,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。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,以局部衬全局,清新自然,毫不做作。落笔先写“空山”寂绝人迹,接着以“但闻”一转,引出“人语响”来。空谷传音,愈见其空;人语过后,愈添空寂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,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。

    《息夫人》

    唐•王维
    莫以今时宠,难忘旧日恩。
    看花满眼泪,不共楚王言。

    短短二十个字,句句叙事,却句句都是情语,表达委婉含蓄,而又情理俱到。既吟咏了史事,又讽喻了现实,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而在沉默反抗的妇女形象,又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而造成的社会悲剧。

    渡河到清河作
    唐 王维
    泛舟大河里,积水穷天涯。
    天波忽开拆,郡邑千万家。
    行复见城市,宛然有桑麻。
    回瞻旧乡国,渺漫连云霞。

    此诗作于被贬于济州期间,王维从济州渡河去清河路上的所见所闻。光阴荏苒,当王维由济州治所渡黄河西北行至清河时,望着家乡的方向,凝神久久,王维情不能已,一片诗心喷薄而出。烟水茫茫,相思飘摇,秋水望穿,故乡却在遥远的远方。

    此诗如画,泛舟而行,长波连天,一望无际,风光时时变幻,忽见村落,忽睹城市,美景足够,勾起思乡之情。画面富有动感,让人心旷神怡。

    《投道一师兰若宿》

    唐 · 王维
    一公栖太白,高顶出云烟。
    梵流诸壑遍,花雨一峰偏。
    迹为无心隐,名因立教传。
    鸟来还语法,客去更安禅。
    昼涉松露尽,暮投兰若边。
    洞房隐深竹,清夜闻遥泉。
    向是云霞里,今成枕席前。
    岂唯留暂宿,服事将穷年。

    王维在他的《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》中也写道,“翻嫌枕席上,无那白云何”,表现了禅师的悠闲自在;另一首《投道一师兰若宿》中也有,“向是云霞里,今成枕席前”,更是提到“枕席”,都是相同的写法,主要从侧面渲染高僧的超脱不羁。

    西施咏
    王维〔唐代〕

    艳色天下重,西施宁久微。
    朝为越溪女,暮作吴宫妃。
    贱日岂殊众,贵来方悟稀。
    邀人傅脂粉,不自著罗衣。
    君宠益娇态,君怜无是非。
    当时浣纱伴,莫得同车归。
    持谢邻家子,效颦安可希。


    这是一首咏史诗,借史事以抒发自己某种情怀。历来都解此诗意为讽喻,嘲讽那些倖进小人,一朝得势便骄奢淫逸,“邀人傅脂粉,不自著罗衣”,还蛊惑君王,使得“君怜无是非”。然而将西施比倖进小人,实在难以自圆其说。开篇就说“艳色天下重,西施宁久微”。哪有遭人痛恨的倖进小人是天赋奇才,并且命中注定不会屈居下僚的呢?结句再用“东施效颦”的典故,说这些人的天赋是学不来的,遭际是无法复制的,分明对以西施类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赏甚至是羡慕的态度,又何来讽喻一说?
    其实诗的本意,不过自比西施,为自己一时的不遇开脱、自解而已。王维认为自己才能超卓,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,锥处囊中,终能脱颖而出,是不会长久沉沦下僚的,一旦得志,自能一飞冲天。不遇之时,似乎并不“殊众”,富贵以后,人们才会真正了解我的才能。“邀人傅脂粉.不自著罗衣”只是状其贵盛而已,“无是非”是说到时候看来处处皆是才能,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隐意。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一般都是天赋的,自然他人无法仿效,东施效颦终究无益。
    此诗或作于王维青少年时代,尚有万丈雄心,想要一朝贵盛,翱翔天际,好好地做一番事业,诗中充满了自矜之意。从来诗歌不可浅读,亦不可深读,强要赋予某首诗更深厚的用意,结果只能捉襟见肘,难以自圆其说。

    【微评】

    李白诗说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。王维《西施咏》:颜色重天下......朝为越溪女,暮作吴宫妃。越王勾践用美人计灭了吴国,勾践不是不爱美人,但他更爱的是江山。


    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
    唐代 · 王维

    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    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
    唐代诗人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是一首堪称“绝唱”的送别诗。此诗谱有乐曲又称《渭城曲》《阳关曲》。现存琴曲中以此诗为题者也有多种,现所流行的《阳关三叠》见于《琴学入门》(1864年),共三段,有词,是一首可供演唱的琴歌。“三叠”是指其反复重叠的演唱方法,自古以来有过许多不同解释,有认为是某句重复三次的,也有认为是整段重复三次的,不外都是人们“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。嗟叹之不足,故咏歌之”的达情之举。全曲三段歌辞都在原诗的基础上有所增添,词达曲意,在层层回环中将绵绵情意娓娓道来,“最忆《阳关》唱,珍珠一串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