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五牛图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是五牛(这“五头牛”,到底“牛”在哪里?)

  • 100人浏览   2024-11-12 10:48:51


  • 说到中国美术,尤其是中国绘画,有这么一个共识:遴选古代绘画史上综合价值最高的十幅传世作品,称之为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

    熟悉美术的人都知道,传统中国画分为三大类人物、花鸟、山水。其中,花鸟画因其尺幅、题材亲民,自唐朝以来就深受画家、藏家,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。因为这个原因,传世的花鸟画数量十分丰富


    但是,在“十大传世名画”中,属于“花鸟画”的却只有一件。打开一看,既没有“花”,也没有“鸟”,只有五头牛


    从事绘画创作的朋友当然懂得:所谓的“花鸟画”,题材当然不单是花卉和飞鸟,而是泛指各类动植物,包括花卉、蔬果、飞禽、畜兽、鱼虫等等。这么命名,当然还是有道理的:在这个题材里,花卉、鸟类,确实是主力军,数量和代表作数量,远远高于兽类。

    那么,在整个花鸟画家族中,这张并不属于热门题材的“五头牛”画,究竟有什么魅力呢?能一压众多花鸟名作,以较为冷门的题材入选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

    带着这个问题,地道君邀请你来近距离观察今天的这张古画,聊一聊绘画史上的这五头不平凡的牛。

    《五牛图》(画心部分)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    (横屏观看)



    | 01 看画技:画牛的“天花板” |

    就像内容一样,这幅画的名字很直截了当,就叫《五牛图》

    《五牛图》诞生在唐代,作者叫韩滉,生活在公元8世纪中晚期,处于唐朝中期。这幅《五牛图》,是韩滉唯一被证实的传世作品。整幅作品纵高约21厘米,横长约140厘米,画了五头形态不同的牛。构图上,五头牛一字排开分布。画面看起来很纯粹,整个舞台都给了主角,除了位于最左边黄牛旁边的几棵草,其他地方没有任何点缀。

    从右边开始,为首是一头棕色老牛,它悠闲地一边啃着草木,一边蹭着痒;随后是一匹黑白杂花牛,它身躯壮大,翘首摇尾,步履稳健;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,筋骨嶙峋,纵峙而鸣,白嘴皓眉,老态龙钟;第四匹为黄牛,躯体高大,峻角耸立,回首而顾;第五匹牛,络首而立,体态丰厚。


    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    为了表现五头牛的厚重的形态,画家采用了粗壮有力并且具有块面感的线条,这与当时唐朝画坛所流行的“飘逸感”,有很大的不同

    但是,这恰恰是这幅画的卓绝之处。走近这幅画,不管你懂不懂绘画,都会被牛的神态和眼神所吸引。在这方面,画家用心良苦。

    为了表现五头牛不同的特征,作者首先用了不同的形态来展现,不过这只是“形”的层面。比“形”更重要的,是“”——你看这些牛的面部表情,如果忽略它牲畜的身份,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它在跟你对话。

    到这里,我们可以发现:画家在牛的身上,融入了“人性”。为了把效果拉满,画家的笔墨对牛的眼睛进行了夸张的描绘,比如眼睫毛画得很突出。同时,他还主观性地处理了每头牛眼神的朝向


    这种处理,加强、突出了每一头牛各自的特质。在这样的生动刻画下,五头牛或温顺,或倔强,或勤恳,或憨厚,或精神,或迷茫


    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    五牛图眼神特写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    我们知道,很多绘画名作,为了视觉冲击力,要么喜欢用其他参照物和环境描绘,来衬托主体;要么增加色彩运用,用丰富的颜色来提升质感。但这幅画偏偏没有这么做,它的背景很干净,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,只用墨色和清淡的色彩,却达到了所有画家都梦寐以求的结果:造型准确、层次丰富、形神兼备。这也正应了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对它的评价:“五牛神气磊落,稀世名笔也。”

    除了韩滉,画牛的人还有很多,但历朝历代的学画者,要想有所成就,临摹这幅画几乎是必修课

    可以说,单从绘画造诣上看,这幅《五牛图》足以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扛鼎之作。但是,仅仅是这一层,还不足以让它从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。

    元宵七牛图

    (图©李可染作)


    | 02 看选题:不仅是牲畜,更是图腾 |


    咱们中国人常常说我们是“龙的传人”,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。不过,龙毕竟不是现实存在的,而是融合了众多动物之后的虚构形象。落到现实中,如果用一种动物代表中华文明的图腾,那一定是牛


   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,我们中国经济“基本盘”是农业,我们的文明底色是农耕文明。哪怕到了现在,农业依然是关乎粮袋子、菜篮子、果盘子、油罐子的第一产业。


    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
    农业机械化之前耕牛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放到古代历史上,早到西周时期,牛在整个社会中就有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天子更是亲自颁发法令,任何诸侯和平民没有特殊理由的情况下,是不允许杀牛和食用牛肉的。此后,这个法令一直被各个朝代所沿用,只有在祭祀中才会宰杀活牛,是祭祀三牲(牛、羊、猪)之首


    正因为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,对于老百姓来说,牛就成了整个家庭中最宝贵的财产之一。没有耕牛的家庭甚至会花费不菲的价钱去租赁耕牛


    一位有作为的君主,管理国家、推行政令,排在首位的一定是“鼓励耕织”,而这个“耕”就是农业,支撑农业的主角,就是


    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
    这张《五牛图》里的牛,不是野牛,也不是斗牛,而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熟悉的耕牛


    所以你看,这幅画把牛作为主角进行描绘,可不只是为了什么闲情逸致,也不是为了炫耀画技,而是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,通过绘画来强化国策,让每个人都知道:这一头头低调不语、埋头苦干的牛,是我们的图腾,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“神兽”


    《五牛图》(局部)

    (图©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

    | 03 看立意:学习它、成为它 |


    到这里,让我们详细地认识一下这幅画作者韩滉


    韩滉跟另一位唐朝大人物韩愈一样,祖上都出自著名的昌黎韩氏。他的祖父、父亲,都曾在朝中为官,其父亲官至太子少师、宰相。唐玄宗天宝年间,韩滉入朝为官,先后历经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官至宰相


    有意思的是,韩休、韩滉父子,都做到了宰相,而且都擅长绘画


    《韩滉画像》

    (图©传 宋代程怀立作)


    韩滉本人,官做得够大,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生活简朴节俭为官勤政务实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:“滉虽宰相子,性节俭,衣裘茵衽,十年一易。”意思是韩滉虽然身份高贵但是十分节俭,衣服被褥十年一换。不仅如此,韩滉对农事也颇有涉猎,他经常体察农事,还会亲身实践


    在从政的职业生涯中,他展现了全面的才干:唐肃宗以来,各地征收赋税缺少法度,导致国家财政空虚,掌管财政事务的韩滉制定赋税法规,执行落实严厉,正值连年丰收,仓库积蓄得以充实;他担任镇海节度使等职时,平定境内的叛乱,保护了一方平安。


    《春耕图轴》

    (图©明代陆治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

    不难看出,韩滉身居高位重农亲民。这样的身份,这样的经历,给这幅《五牛图》赋予了独特的内涵


    第一层,是对牛勤劳、坚韧品质的歌颂;第二层,是对农业的重视、对农民的关怀,这也是韩滉政治思想的体现;第三层,是以牛自比,韩滉为官期间勤政爱民,他向默默奉献的耕牛学习为国为民奉献自身;还有一层,他让自己树立模范,呼吁天下人都要学习牛、成为牛


    这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境界: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。”这幅画虽然诞生在封建时代,但它所传达的核心价值,与今天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导向十分契合。



    《文苑图》

    (图©传唐韩滉作,故宫博物院藏)



    | 04 看身世:最硬核的传世唐画 |


    前边,无论是技艺、隐喻、立意,我们分析的都是精神层面。但是不要忘了,再好的精神食粮,都要依附于物质载体


    经文物专家、历史学者认证,《五牛图》独享一个荣誉——它是证据确凿的最早传世纸本绘画


    各种文物,大致可以分为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。相对来说,传世文物比出土文物留存的难度更大,尤其是年代越久远的文物,越难传下来。一方面是由于时间越久遭受的天灾人祸、时间侵蚀就越多。另一方面,宋代之前对于文物尤其是书画保存的技术还不成熟,这使得书画传承的难度又加大了许多。


    《洛神赋图》(局部)

    (图©东晋 顾恺之原作,宋摹本第一卷,故宫博物院藏)



    所以,宋朝以前的传世书画作品寥寥无几,今天大家听说的、见到的所谓唐代及唐代之前的绘画,绝大多数是后世的摹本。而《五牛图》,就是为数不多的唐代传世真迹之一,再加上艺术价值、选题立意高度等,它又成为传世唐画中的精品。


    此外,作为最早的传世纸本画作,《五牛图》的价值就不光是内容本身,它的完整存世,为中国古代绘画媒介材质的研究,提供了珍稀的“活化石”


    《捣练图》(画心部分)

    (图©唐张萱作,宋人摹本,波士顿美术馆藏)

    (横屏观看)

    现在我们用的宣纸洁白平整又轻薄,但在早期可不是这样。《五牛图》所用的纸是一种黄麻纸,无论是色泽、平整度还是实用性,都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。但是,在1200多年前,这种纸张已经是当时上好的绘画载体了


    而《五牛图》从诞生到现在,传承千余年保留原貌。通过它,我们不需要“穿越”,就可以抵达唐朝人书写、绘画“第一现场”


    宣纸和麻纸对比图


    通过传承中的各种记载,我们可以发现:《五牛图》长期都在颠沛流离之中


    唐代灭亡之后,战乱不断,《五牛图》辗转多人之手后一度不知所踪。后来被宋朝内府所收藏,宋代灭亡之后又流落民间,到了元代时,又几度易手于赵伯昂、赵孟頫、元太子等人。而整个明代一直到清初,《五牛图》曾被许多人收藏,其中有据可查的有明代书画家项元汴,清代汪氏家族金农也曾两度观赏《五牛图》,其中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(1746年)十二月。此后《五牛图》流入清宫,到清朝末年又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。1900年,八国联军将《五牛图》劫往国外。


    之后《五牛图》几经辗转,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,到20世纪50年代初,他忍痛出售这幅名作。消息传出后,周恩来总理收到一封爱国人士的来信,信中说,《五牛图》在香港露面,主人要价10万港币,自己无力购买,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。周总理立即指示当时的文化部,若经鉴定确定为真迹,就不惜代价购回,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。文化部组织专家鉴定,《五牛图》确系真迹,经过多次交涉,将其成功回购内地。


    《五牛图》修复前后对比图


    今天,这幅具有传奇色彩的传世名画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。结束了千余年的颠簸流离,《五牛图》终于有了完美的归宿


    到这里,开头的提问已经有了充分的答案。我们终于明白,这“五头牛”入选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”,可谓当仁不让。